浅谈“知行合一”

前言

我不是王阳明的研究专家,也没深入钻研过心学。只是有一次闲得无聊,翻了几页《传习录》,结果发现我们对“知行合一”这个词好像误解挺深的——我们总是盯着“行”不放,却很少停下来想想“知”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
我不是搞学术的,就随便聊聊自己的想法,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。

统一性

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

王阳明这句话说得简单又明白: 是行动的起点, 是知识的落地。真正的“知”得通过“行”来证明,不然就是空话;真正的“行”也得靠“知”来指引,不然就是瞎忙活。这跟朱熹“先知后行”的说法不一样,王阳明觉得知和行是一体的,是没有先后之分的,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。

当年党组织哪里知道要搞农村包围城市?只是大概知道要怎么走、要建立怎么样的政权,这其中很多人是朱熹派的,就想着盼着苏联的天书,毕竟先知后行嘛(当然,他们没想到苏联根本没有巴黎公社看作天书),幸运的是,他们还是等到了,天书如是降临,然后呢...
但是可是受了不少的挫折,就是一味坚守他们的天书才一错再错。

行反应知

有知而不行者,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

重点来了:到底什么是“知”?不是老师硬塞给你的,也不是随大流听来的,而是你自己对一件事的真实理解。比如你说你懂得孝顺,可孝顺是啥?是买礼物哄爸妈开心?是啥都听他们的?为什么要孝顺?因为别人都这么说?还是因为你真觉得重要?而你又为什么觉得重要呢?是基因使然?是社会约束?是道德?是法理?是人类延续的基本?还是做人的哲学?......

很多时候,你讲不出自己的“知”,或者讲出来根本就是不是你自己想的(讲错了),甚至可能是自欺欺人。但你的“行”会暴露真相。

一方面,有的人总是“嘴上说说”,从来不做,那是骗人,你也知道他不知装知的,这是为了谋求利益、达成目的的不择手段。

但重要的是另一方面,如果有件事你老做不好,比如想学画画却总半途而废,别急着骂自己懒。可能是你的“知”出了问题——你没搞清楚画画对你的意义,或者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。别光顾着埋头干,先停下来想想,你的“知”是不是乱了套。 相对的,ADHD 患者的人生真的就是无药可救了吗?是不是方法错了呢?

虚空援引

我觉得,断章取义、乱引用带来的权力,一半是因为引用的人使用了暴力、强迫你认同,一半是因为我们自己太无知、以为真理是永恒的。

古往今来,有些“圣人”高高在上,讲的话云里雾里,根本没法实践,还自相矛盾。
比如基督教传教士,随手拿《圣经》里的句子,黑的能说成白的,白的能说成黑的,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。

还有些本来有实践根基的道理,也被抽走了“行”的部分,剩张空皮让人随便引用。
比如毛泽东语录,本来是指导实际工作的、出自一些文章、有具体实践支撑的,结果被一些人拿来当政治工具,断章取义,想怎么用就怎么用,殊不知这种方法一步一步走向了被这些文字批判的位置上。

结语

“知行合一”不是叫你埋头猛干,而是提醒你: 要互相照应、一起成长。别光忙着“行”却忘了检查“知”对不对。

真正的聪明,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你的“知”,让它更靠谱、更接近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