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高中理科中的偶然性出发

高中时,我们的题目总是恰巧地有一些很简单、很干净的解。甚至乎,我们会以题目的解的干净与否来判断出题人的水平和恶意水平。

从教育局的教纲中可以窥见一角,那就是:高中注重于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,注重于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和逻辑构建(判断)水平。
由此来看,偶然性确实合理,因为这些东西除了给学生在计算上使绊子,就是消磨学生的心神,浪费时间(反正计算相关的人物给计算机就行了)。
大学也确实如此,虽然会更多地解除生活中、生产中的例子,但是大学可以使用相关工具辅助;然而,若是逻辑构建水平和联想能力没有培养形成,那么就算有工具也只是废铁而无用。

相对的,事情的发展已经超过了预期,如今某些地方的理科教育(特别是辅导机构内),理科方面大力崇尚公式化解题,甚至乎出题人故意把题目出成公式化的样子,让学生在套公式之中收获虚无飘渺的成就感,如此一来,什么联想能力、逻辑构建能力根本就是一张白纸,何谈“教育”?羞耻!

高考作为全国性的超大型区分制度,高考的风向会很大程度影响到地方理科教育的风向,如今高考出题人终于已经开始肩负起了如此责任。

只可惜,道阻且长,制度性的根本需要改变,如今我们的生产力已经远远超乎40年前,如今我们并非只能局限于几大学科;毕竟,首先并非是只有这几大学科可以锻炼以上能力,其次是并非所有人都对这几大学科感兴趣(无兴趣又何谈创造?);未来的世界应该是开放包容、不局限的

另,我认为的通识教育,一方面要培养一个人的基本,另一方面应帮助一个人找到他所热爱;然后就可以过渡到专科+跨科教育了。